剧情介绍
我要评论
一窥六十年代的印度中产阶级的日常,诸多细节和中国还挺像的,刚刚离开父母身边仍然怀念着童年时代的俩人被迫进入社会,不得不面对各种成人世界的困难与残酷,无牵无挂便能解脱苦海这种话说来很容易,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难以割舍尘世的种种牵挂。主角和几个白人交往的片段很有意思,一方追求精神,另一方追求物质,两边各说各话,似乎谁也理解不了谁。片中的印度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赞美母国文化希望印度崛起,这种处境还真是充满既视感。
英国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窗外有蓝天》)的处女作品,讲述了印度宗教中将人生分作四个理想阶段:学生——家长——隐士——僧侣,一个年轻的印度新婚男子发现独立自主的妻子麻烦不断,于是向专横的母亲、聪明的好友、一名美国学者,以及一个印度教哲人寻求帮助,征求建议。
伊沃里在当时印度新电影的浪潮下创作了这部美妙的电影,除了英语对白有点让人出戏外,其他的细节均让人印象深刻,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印度也在试图摆脱掉沉重的历史道德枷锁,去追求工业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觉醒,妻子的角色可以和雷伊《孤独的妻子》《大都会》中的女性形象对位,她们都对印度传统中的妻子概念有种蔑视般的温柔反抗,而丈夫作为新知识分子,他渴望西方的文明,有自觉站在了保守的立场,电影中的其他形形色色的配角也很好地暗示了时代的混沌,外国人到印度寻求精神的自由,而没落贵族房东天天靠酒精度日,新的激进一代的女性完全西化的生活,刻薄的母亲,正如电影最后的结论,一个男人唯有承担起世俗生活中的责任,他才有看到终极真理的可能,因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不仅仅是对家庭,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期许正是从这看似微小的价值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