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难得几回闻

人间难得几回闻

年份:2017

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2017-03-05

评分:0.0 分

播放:13 次

更新:2018年12月03日

导演:

编剧:

主演:

分类:纪录片

2017年,东方卫视积极投入“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建设实践,敏锐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在播出版面上用心布局文化类电视节目,着力凸显新传播形态下电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自3月5日起每晚23点左右,东方卫视推出一部专门讲述中国传统乐器的大型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该片集故事性、知识性、审美性于一体,以“中国乐器”为原点和文化符码,以生动的画面和人物故事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历史长河里,传承与发展中国乐器文化的一篇一章。东方卫视在全国两会期间,精心编排特别版面,以这部具有浓重历史气息、鲜明文化特色的大型纪录片,增进了广大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文化故事,叙事生动感染人。故事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也是电视纪录片吸引观众的捕手。《人间难得几回闻》分为《二胡》《古琴》《笛子》《琵琶》《古筝》五个篇章,每篇分上下两集播出,每集24分钟,分别从乐器的历史、人物、演奏、制作等多方面,带领观众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片每集一个主题,环环相扣地将“中国乐器”这张“名片”擦亮。在每一集片子里,现实与历史相辉映,文明和自然可对话,今古上下传承延续,既让不甚了解中国乐器的观众感到可亲、可爱,更让许多从事民族音乐的圈内外工作者重新审视“美丽中国”。
  片中讲述了几代音乐艺术家对传统乐器、民族音乐传承光大的故事,其情怀诉说和文化精神感人至深。3月5日、6日播出的《人间难得几回闻》之《二胡》篇,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制作手艺、民乐旗帜人物故事等于一体,画面生动,情感故事动人。例如,很多观众对瞎子阿炳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二泉映月》并不陌生,但其背后的故事细节却鲜为人知。纪录片通过镜头带领观众走近阿炳的故乡无锡,在这里了解阿炳的音乐人生,以及这位民间艺人是怎样成为一代民乐大师、并如何创作出震惊世界的绝世佳作的。在一组情景再现的镜头里,有演员扮演阿炳在无锡南长街的茶馆里演奏,在《二泉映月》的凄美背景音乐中,时光仿佛倒转七十年,观众仿佛可以看到阿炳说唱卖艺的身影,情与景、声与画融合在一起,带领观众领略《二泉映月》曲子里蕴含的一位民间艺人的天赋命运和思绪情感,这深邃的意境也展现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两期节目紧紧抓住“二胡为何在近一个世纪里成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和最为普及的乐器”这个主题,拍摄采访多位专家,并赴乐器制作工厂、阿炳家乡等地实地考察,不仅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根兴、“二胡女皇”闵惠芬珍贵的生前影像以及采访,并结合情景再现、实地走访、关键人物采访等多种拍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乐器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与探索精神。
  该片真情讲述人物故事及其艺术情怀,让纪录片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用血肉筑起万里长城,我也要以我的生命高奏一曲民族音乐的万里长城……假如民族音乐在我这一代断了层,我们就是罪人、民族的罪人。”这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先生在片中所说的一段话。闵惠芬先生患有癌症,先后经历了六次大手术、十五次化疗。她在经历个人病痛之时,也是民族音乐处于危机之时,当时流行音乐盛行,高雅音乐鲜有人问津,大病初愈的闵慧芬开始了她的民乐普及之路。从小学到大学,从工地到渔船,即使观众再少,她也要尽情演奏。无数的民乐大师都如闵慧芬先生一样,在用自己的生命向社会大众诉说中国乐器的魅力,其情感力量感人至深。
  传播民乐知识,薪继火传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智慧。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细述中国乐器知识,展现其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节目汇集了大量极为珍贵的现当代民乐文化资料,可以说是第一次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华民族乐器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状况,既富有总结性又具有开拓性,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次文化普及。
  在《人间难得几回闻》之《古琴》篇中,节目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造型、灰胎、髹漆、定徽、上弦等几个基本步骤,细致到木材的选择,“木材紧实则声音浑浊,木质疏松则声音清脆”。这缓慢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一路走过三千年,在老手艺人们一代代的传承中,也让古琴的音乐文化得以沿袭。在乐器制作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的当今,该纪录片展现了匠人们无可替代的制琴经验和手艺,无论是严格有序的制琴工序,还是斫琴师凭借灵敏的耳朵试音的过程,可以说,正是手工极致的打造成就了古琴深沉悠远的文化韵味。千百年来,演奏者手中的每一件乐器都凝结着乐器制作师的智慧与心血。很多制作师倾其一生,勤勤恳恳地在技艺传承这条道路上探索,只为中华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
  该纪录片通过讴歌乐器制造师们的手工劳动及工匠精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乐文化。《古筝》篇中讲述了83岁的“古筝之父”徐振高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他从入行、对古筝制作的革新再到技艺传承的方方面面,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乐器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与探索精神。徐振高进入制琴行业,正是源于担心老一辈手艺的失传。制作古筝既要外功,更看内功,徐振高多次对古筝制作进行改良和革新,先是以尼龙钢丝琴弦替代了原来的蚕丝弦、钢丝弦,让古筝音色刚柔并济;随后,他又大胆对古筝外在形象进行改良,彻底改变了古筝在视觉形象上给人们造成的像一副棺材的刻板印象;1999年,为了适应现代作品的演奏需要,他又对琴码的规格进行了调整,并将这套规则确定下来。徐振高在制琴行业里用心钻研,并把手艺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人,包括民乐一厂的技术总监李素芳、制筝名师唐正君等都是师承徐振高。
  桃李纷开,制琴手艺得以传承光大至今。《人间难得几回闻》让普通的工匠师傅唱主角,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当代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这些工匠师傅们兢兢业业,为提高制作技艺而努力,为了技艺的传承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也向广大观众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理念——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文化推陈出新,推进中华民乐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东方卫视中心自2013年起开始策划这部以民族乐器为主题的文化纪录片,前后历时两年多制作完成。期间,五个摄制组分别奔赴北京、香港、成都、兰考、杭州、余杭、泰州、无锡、江阴等地,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素材。今年3月份,东方卫视隆重推出这部大型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除了讲述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普及民乐文化,更是致力于让中国乐器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焕发永恒的魅力,弘扬中国乐器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笛子》篇中,著名演奏家唐俊乔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传播到世界。在著名影片《卧虎藏龙》中,原声音乐中笛子、巴乌独奏部分就是由唐俊乔吹奏录制的,该电影获得全球18项电影音乐奖,而唐俊乔的民乐演奏也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关注,也为她搭起了通往全球乐坛的桥梁。曾经在全球举办过数百场音乐会的唐俊乔,其实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名“竹笛传播者”。在片中接受采访时,唐俊乔表示,“作为一个音乐的传播者,我觉得我自己价值的体现,不止是我可以在最著名的舞台去展现我们中国的乐器,我觉得可以通过我们这件中国的乐器竹笛,向全世界展示和介绍中国的文化”。除了唐俊乔,还有无数的演奏家、教育家对笛子等乐器进行多次改良,志在让中国的民族乐器得以融入国际乐坛,让中国乐器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该纪录片在总结中国乐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探寻了中国乐器在融合古典与现代、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多种路径。在《古筝》
登录后参与评论
幽南

資源有點難找,只看了前面四種樂器而已~

回复 举报
别杀我

回复 举报
年輕應該多讀書

回复 举报

也许您会喜欢

  • 电影
  • 电视剧
  • 综艺
  • 动漫
  •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