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06年12月25日,日本文化厅举办的“艺术节大奖”评选结果揭晓,最佳电视节目奖颁发给了《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
该片以2006年3月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历史资料为基础,力图从国际视角解读1937年开始的中日战争扩大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用各种史料佐证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8月13日21时,NHK(日本广播协会)综合频道于黄金时间播出了这部时长74分钟的记录片,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终夺得日本官方颁发的一年一度的电视片大奖。
74分钟记录了什么?
“是的,我亲眼所见,那就是屠杀,是事实。那时我自己也的确刺杀了一个,和在阵地上杀敌完全不同,被杀的也许是非军人。那是至今我没有提到过的旧事,这么说出来,心里有一种轻松了的、歉疚的、奇特的感觉。战争的事,到最后谁都不谈就让它过去是不行的,毕竟是绝对不能再发生的战争。”
日本海东岸福井县胜山市的一个叫龙谷的小山村。91岁的锅岛作二,对着镜头怔怔地说着这番话,他是在描述1937年的南京城里的情景。那个时候,他是日本陆军第九师团的一名步兵,第九师团是攻陷南京的主力部队,龙谷村有8个青年参加了这支部队。
在这部74分钟的记录片中,接受现场访问的人物包括了如今蜗居山村的日本老兵;蒋介石的贴身秘书、104岁的何志浩;曾在蒋介石手下历任军队要职的郝柏村;离南京城15公里的淳化镇中当年亲历南京浩劫的村民等等。
拍摄者走访了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和日本,引用了全球各地最新公开的有关中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国民政府的领导者蒋介石的日记;日军上海、南京战的军事指挥官松井石根当时与东京陆军总部来往的电文;时任日本陆军作战部长的下村定的回忆录;日本第九师团老兵1937年的日记;驻留南京的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发回的30封报告书;美国传教士在南京城拍摄的胶片等等,几乎做到每个细节必有出处,将日本人的认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细致到有些繁琐的镜头和资料中,呈现的不仅仅有1937年的中国和日本如何一步步迈入全面战争,还有南京大屠杀的始末和惨痛。拍摄者用相对冷静的视角将那场惨烈战争中的细节向观众娓娓道来,70年前日本军队在南京城所犯下的罪恶被拍摄者记录在今天的镜头里。
陈列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中的蒋介石日记是拍摄者最重要的一个素材来源。2006年3月份,蒋介石日记宣布对外公开后,引起了日本记者的极大兴趣。NHK的摄制组将中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日记内容影印件拍了回去,并按照自己的逻辑在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7月8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向我挑衅。我们的军队还没准备好,难道屈服?现在正是应该下决心抗战的时候。”
蒋介石每天日记的开始都书写着“雪耻”两字,他在卢沟桥事件发生前的一年与共产党停战,意图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把这场战争定位为夺回被日本占领的国土的雪耻之机。
“与其屈服、被灭亡,我宁愿选择战死。”(蒋介石日记。翻译自日文,文字与原中文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
“(抗战)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国家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此内容在片中出现两次。)
“中国的北部不管发生多少战争,世界也不会知道中国。如果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发生战争,就会引起世界的关心,唤起国际舆论。”
当时的上海有欧美各国及日本拥有权益的租界,其中生活着3万日本人。当时在上海担任保护本国侨民的日军约有5000人。蒋介石将远远超过此人数的精锐部队派驻到上海。在这种情形下,日本陆军也增派了超过10万人的军队。战火就此蔓延。
蒋介石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作战,期冀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战争爆发一年前的日记里,他就这样写着:“亚洲的问题,要欧洲、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处置侵略者日本。”
通过对日记的解读,制作者把战争扩大化的原因除了归结为在华日军在没有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外,也强化了蒋介石的权谋、以蒋介石为领导的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德国的两面性、苏美的倾向等因素对战争扩大化的影响。
在片子的结尾处,夕阳照耀下的龙谷村,静谧而温和,这个在中日战争中一直为第九师团输送兵员的小山村里有一个祭祀这个村子的战亡者的镇魂堂,从日俄战争以来,所有出村战死的村民都被供奉在里边,一共有17个,其中,战死于中国大陆的有3人。
那些诚恳的历史细节
2007年3月份,当记者反复观看这部记录片时,抛开思维方式与民族立场的差异不谈,制作者的认真以及对待历史细节的严格赢得了记者的尊重,他们会为了弄清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机关枪是哪种型号,而跑去向日本老兵询问当时听到的对方武器的声音,去中国台湾找到国民党老兵打听机枪的性能,然后再去欧洲的军史馆核对是否准确。
在长达74分钟的节目中,充满了对每一个细节严格的探究,制作者无以复加的罗嗦和细致甚至把观众折磨得有些头疼。在中国关于那场战争的影视作品中,记者从来没有看到过给观者留下如此感受的片子。
唯一有些相类的,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那部《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到1945》。该片的制作者尽了最大努力把大量资料和历史镜头原汁原味地作为节目的主干呈现给观众。导演陈晓卿说:“在选择历史影像的时候,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料的严谨和准确,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在记者看来,《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到1945》是中央电视台迄今为止拍摄得最好的一部关于历史的电视片。
在书写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作品中,当年《大公报》主笔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直被奉为经典,王芸生以史家的视角,从尘封的史料中悉心爬梳,旨在从近代中日两国交通往来的遗迹中,寻找足以“链接”从甲午之战到“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交恶的线索和根由,以期“不至太对不起我的国家”。他以一个媒体从业者之身份,竟完成了一项如此大规模的学术工程。
该片以2006年3月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历史资料为基础,力图从国际视角解读1937年开始的中日战争扩大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用各种史料佐证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8月13日21时,NHK(日本广播协会)综合频道于黄金时间播出了这部时长74分钟的记录片,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终夺得日本官方颁发的一年一度的电视片大奖。
74分钟记录了什么?
“是的,我亲眼所见,那就是屠杀,是事实。那时我自己也的确刺杀了一个,和在阵地上杀敌完全不同,被杀的也许是非军人。那是至今我没有提到过的旧事,这么说出来,心里有一种轻松了的、歉疚的、奇特的感觉。战争的事,到最后谁都不谈就让它过去是不行的,毕竟是绝对不能再发生的战争。”
日本海东岸福井县胜山市的一个叫龙谷的小山村。91岁的锅岛作二,对着镜头怔怔地说着这番话,他是在描述1937年的南京城里的情景。那个时候,他是日本陆军第九师团的一名步兵,第九师团是攻陷南京的主力部队,龙谷村有8个青年参加了这支部队。
在这部74分钟的记录片中,接受现场访问的人物包括了如今蜗居山村的日本老兵;蒋介石的贴身秘书、104岁的何志浩;曾在蒋介石手下历任军队要职的郝柏村;离南京城15公里的淳化镇中当年亲历南京浩劫的村民等等。
拍摄者走访了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和日本,引用了全球各地最新公开的有关中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国民政府的领导者蒋介石的日记;日军上海、南京战的军事指挥官松井石根当时与东京陆军总部来往的电文;时任日本陆军作战部长的下村定的回忆录;日本第九师团老兵1937年的日记;驻留南京的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发回的30封报告书;美国传教士在南京城拍摄的胶片等等,几乎做到每个细节必有出处,将日本人的认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细致到有些繁琐的镜头和资料中,呈现的不仅仅有1937年的中国和日本如何一步步迈入全面战争,还有南京大屠杀的始末和惨痛。拍摄者用相对冷静的视角将那场惨烈战争中的细节向观众娓娓道来,70年前日本军队在南京城所犯下的罪恶被拍摄者记录在今天的镜头里。
陈列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中的蒋介石日记是拍摄者最重要的一个素材来源。2006年3月份,蒋介石日记宣布对外公开后,引起了日本记者的极大兴趣。NHK的摄制组将中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日记内容影印件拍了回去,并按照自己的逻辑在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7月8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向我挑衅。我们的军队还没准备好,难道屈服?现在正是应该下决心抗战的时候。”
蒋介石每天日记的开始都书写着“雪耻”两字,他在卢沟桥事件发生前的一年与共产党停战,意图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把这场战争定位为夺回被日本占领的国土的雪耻之机。
“与其屈服、被灭亡,我宁愿选择战死。”(蒋介石日记。翻译自日文,文字与原中文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
“(抗战)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国家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此内容在片中出现两次。)
“中国的北部不管发生多少战争,世界也不会知道中国。如果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发生战争,就会引起世界的关心,唤起国际舆论。”
当时的上海有欧美各国及日本拥有权益的租界,其中生活着3万日本人。当时在上海担任保护本国侨民的日军约有5000人。蒋介石将远远超过此人数的精锐部队派驻到上海。在这种情形下,日本陆军也增派了超过10万人的军队。战火就此蔓延。
蒋介石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作战,期冀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战争爆发一年前的日记里,他就这样写着:“亚洲的问题,要欧洲、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处置侵略者日本。”
通过对日记的解读,制作者把战争扩大化的原因除了归结为在华日军在没有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外,也强化了蒋介石的权谋、以蒋介石为领导的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德国的两面性、苏美的倾向等因素对战争扩大化的影响。
在片子的结尾处,夕阳照耀下的龙谷村,静谧而温和,这个在中日战争中一直为第九师团输送兵员的小山村里有一个祭祀这个村子的战亡者的镇魂堂,从日俄战争以来,所有出村战死的村民都被供奉在里边,一共有17个,其中,战死于中国大陆的有3人。
那些诚恳的历史细节
2007年3月份,当记者反复观看这部记录片时,抛开思维方式与民族立场的差异不谈,制作者的认真以及对待历史细节的严格赢得了记者的尊重,他们会为了弄清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机关枪是哪种型号,而跑去向日本老兵询问当时听到的对方武器的声音,去中国台湾找到国民党老兵打听机枪的性能,然后再去欧洲的军史馆核对是否准确。
在长达74分钟的节目中,充满了对每一个细节严格的探究,制作者无以复加的罗嗦和细致甚至把观众折磨得有些头疼。在中国关于那场战争的影视作品中,记者从来没有看到过给观者留下如此感受的片子。
唯一有些相类的,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那部《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到1945》。该片的制作者尽了最大努力把大量资料和历史镜头原汁原味地作为节目的主干呈现给观众。导演陈晓卿说:“在选择历史影像的时候,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料的严谨和准确,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在记者看来,《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到1945》是中央电视台迄今为止拍摄得最好的一部关于历史的电视片。
在书写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作品中,当年《大公报》主笔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直被奉为经典,王芸生以史家的视角,从尘封的史料中悉心爬梳,旨在从近代中日两国交通往来的遗迹中,寻找足以“链接”从甲午之战到“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交恶的线索和根由,以期“不至太对不起我的国家”。他以一个媒体从业者之身份,竟完成了一项如此大规模的学术工程。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不齐以齐
第一次看日本拍的关于侵华战争的纪录片,中间那个老兵对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很让人深思,不管是怎样一回事儿,这总归是一场罪恶的侵略战争!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5日
小白花
对于国家而言,俄国完全不靠谱,找盟友,绝对不能找独裁国家的,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5日
二十一世纪哪吒
老兵带着复杂的表情说:我亲眼所见,那就是屠杀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