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要评论
2019过年前做了一次包场赠票,和桂鱼一起作为嘉宾映后交流。原本听发行说导演有可能到场,结果导演抢到回家的票了没法来了。虽然有点遗憾,但看了片儿之后居然有一种好像自己抢到了票的庆幸,感到那个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家”亲切了,好像是我自己要回到那个家一样。太可爱的父母,用温柔揉搓着生活的棱角。前半段略粗,后半段看出拍摄更加精细也多了机位镜头的设计。有意思的是父母对镜头的态度,很多直视和交流,因此摄影机后的人不是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而更是亲历者,互相影响,这种关系倒是新鲜也自然。由于父母对摄影机的熟悉,让后半段导演特意的一些取景显得不那么突兀和“不真实”了,因为摄影机对他们自然状态的影响相对较少。父母虽然不用上班却一直劳动着,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被这种节奏打动。爸爸居然会剪辑,太强大了!德艺双馨的一家。
戏剧片也好,纪录片也好,都同样承载着有机统一的叙事功能或观点建构企图,也就是说都有创作意识在里面,在这片子里我没看到或者说太淡薄,只是一些片段式的单纯的影像记录。许多人夸它胜在真实,可我觉得片中人的意识外溢都太强烈,它仅是记录了一系列个人经验里在场观察到的事实,远没抵达真实:真实是多个维度的统合,是互动构成的联系(事实+环境),叙事创作品莫不是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地描绘或解释、解构或建构这种联系——构成人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以及历史),否则叙事创作从根本上就不再必要。如果说它真实,那也是外在于作品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构成了这种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影片作为一个载体,再现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共同的回忆,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四幅触目的乡景记录,一度魔怔地穿越回最后的棒棒,姐姐丧事贯穿始终的影响衰颓又无力,后边干脆放起高糊ppt来了,一些镜头资金匮乏简陋得甚至对不上焦,没有丝毫的电影意识。摄像机对着真的会无意识开始心里与肢体的表演吧,分明是生活化的记录观感却这么奇怪。情感表达层面是真挚的,但属于非常私人化的情感。不能共情心情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