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寻找日治文学足迹,发掘台湾的超现实主义。 回顾日治时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最初是服务于社会、人生、争取民族尊严的反帝国、反封建之现实主义的文学路线。然而鲜为人知的,相对于此一写实路线,台湾在一九三○年代,已出现了几乎与欧洲世界同步的文学现代主义风潮,由杨炽昌、林修二、李张瑞、张良典等人创办的‘风车诗社’,透过日本教育与留学经验接收到的各种文学艺术养分,包含欧洲当时所盛行的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日本以春山行夫和西胁顺三郎为首的‘诗与诗论 ’集团 ,以及川端康成、横光利一为首的‘新感觉派’,让现代主义诗学的种子开始于台湾落地生根。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Nn
爆炸般的戲劇張力與資料量自由詮釋,1930年日本+西方+日式西方+日式臺灣+臺灣,地域時空交疊的超現實主義,整部片就是一顆節奏強烈160分鐘的慢性炸彈,過癮。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27日
Galois
风车诗社背后的历史倒是拍得一般般,二二八事件台式煽情看着很审美疲劳。不过本片倒是一部关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业良诗电影。除去引用大家所熟知的布努埃尔、马格利特、达利、毕加索、普鲁斯特(这个名单简直列不完)等人的作品加以剪辑,脚本和画面也很有诗意,有罗伯-格里耶的感觉。配乐也很考究,可惜无调性作品本乐渣一首也没辨认出来(捂脸)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用的版本真心旧社会,该不会就是Nina Grieg的历史录音吧。原本还期待在片末看到片里所引用的诗歌、绘画、音乐和电影作品的清单,可惜木有【都说是影像essay,乃们呆丸的制作肿么都不写参考文献啊(逃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1日
判官
很好睡。昭和实验风/PPT/文学/民俗,最后一段不痛不痒的政治点题,其实西方美术文学能看,讲台湾文学还是带有自己“坐井观天”(非贬义)的迷之自恋感,太冷门了叭,导演身体力行五个字:观影有门槛。插的几段克莱尔卓别林很拉好感。整个立意可能讲文学纯粹性,但是一扯到二战就很微妙。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1日